一、前言
古代婦女教育的目的不在開發婦女的智力,主要在闡明婦女道德,以求達到賢妻良母的典範。因此自古以來「女教」、「女學」的基本內容無非是「三從」、「四德」之道,所謂「婦學之目,德、容、言、功」,婦女除了接受禮教薰陶和知識外,還要學紡織針黹、整治酒食,以使婦女能承擔料理家務。
(一)四德之定義:
1、鄭玄:婦德指「貞順」;婦言指「辭令」;婦容指「婉娩」;婦功指「絲」。
2、《女誡》:
* 婦德:「不必才明絕異」,「清閑貞靜,守節整齊,行已有恥,動靜有法。」
* 婦言:「不必辯口利辭」,「擇辭而說,不道惡語,時然候言,不厭於人。」
* 婦容:「不必顏色美麗」,「盥潔塵穢,服飾鮮潔,沐浴以時,身不垢辱。」
* 婦功:「不必功巧過人也」,「專心紡織,不好戲笑,齊酒食,以奉賓客。」
二、教育的內容
(一)三綱五常和三從四德的婦女教育
1、三綱五常簡稱綱常,綱原指收攏大網的粗繩,大網上的一切從屬於綱。三綱是居社會主要的或支配地位的三種道德關系,即「君為臣綱,父為子綱,夫為妻綱。」五常是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。
2、三從即《禮記》〈喪服〉言:「未嫁從父,既嫁從夫,夫死從子。」四德《周禮》〈天官〉:「婦德、婦言、婦功、婦容」。
(二)褒獎貞潔的教育內容
1、主要目的鞏固父權體系,基本上中國對婦女貞節的要求,隨著儒家禮法的建立,日益嚴苛。
三、主要的女教書
(一)劉向的《列女傳》
1、著作動機:向睹俗彌奢淫,而趙衛之屬起微賤,逾禮制。向以為王教由內及外,自近者始故采取《詩》、《書》所載賢妃貞婦,興國顯家可法則,及孽嬖亂亡者,序次為《列女傳》,凡八篇,以戒天子。
2、《列女傳》分為〈母儀〉、〈賢明〉、〈仁智〉、〈貞順〉、〈節義〉、〈辯通〉、〈孽嬖〉。
3、全文中點在〈孽嬖〉傳,孽嬖的定義是「亦其嫚易。淫妒熒禍、背節以及棄義。指是為非,終備禍敗。」全文塑造「亡國美女」的典型,規勸人主勿沉迷女色。
4、《列女傳》一書提供婦女提供效法的對象,但列女本為羅列眾多婦女行誼足為效法和警誡之義,可是隨著後代儒家禮教的僵化,列女成為「烈女」。
(二)班昭的《女誡》
1、班昭字惠班,一名姬,十四歲嫁曹世叔為妻,夫亡守寡,因其夫姓曹,故稱其為曹大家。她曾續修《漢書》八表和〈天文志〉,東漢著名經學大師亦曾受教於她,她也是鄧皇后的老師。晚年為使婦女出嫁後不「失容它門,取恥宗族」,「閑作《女誡》七章,愿諸女各寫一通,庶有補益,裨助汝身。」使婦女嫁到夫家,便能以《女誡》來督促自己。
2、《女誡》共分七篇,依序為〈卑弱〉、〈夫婦〉、〈敬慎〉、〈婦行〉、〈專心〉、〈曲從〉、〈和叔妹〉,全文以維護儒家男尊女卑、夫為妻綱和三從四德為原則,文內提到:
古者生女三日,臥之床下,弄之瓦磚,而齋告焉。臥之床下,明其卑弱,主下人也。弄之瓦磚,明其習勞,主執勤也。齋告先君,明當主繼祭祀也。
女性應該柔弱,所謂「男女異行。陽以鋼為德,陰以柔為用,男以強為貴,女以弱為美。」〈專心〉提到「夫有再娶之義,婦無二適之文。」在夫家一定要千方百計博取弟妹的歡心,在〈和叔妹〉即說到:「臧否毀譽,一由叔妹,叔妹之心,復不可失。」
(三)宋若華《女論語》
1、作者:宋廷棻之女宋若華(宋若莘)所作,若昭申釋之。唐德宗宋氏五姊妹入宮,深得皇帝寵愛,但若昭以曹大家自許,德宗嘉其志,稱其為女學士,拜內職尚宮,「掌六官文學職與外尚書等,兼教諸皇子、公主,皆事之以師禮,號曰『宮師』。」固《女論語》作者雖是宋若華,但若昭亦出力甚多。
2、《女論語》共十二章,即〈立身〉、〈學作〉、〈學禮〉、〈早起〉、〈事父母〉、〈事舅姑〉、〈事夫〉、〈訓男女〉、〈營家〉、〈待客〉、
〈和柔〉、〈守節〉。全文由四字一句的韻文組成,通俗易懂,且多為口語,即使不識字的婦女也可朗朗上口,所以流傳很廣。
3、寫作意圖:因輟女工,閑觀文字,九烈可嘉,三貞可慕,深惜後人,不能追步,乃撰一書,名為《論語》。敬戒相承,教訓女子。
4、內容:
*卑弱、和柔、謙讓、恭敬是婦女安身立命的原則:
凡為女子,先學立身。立身之法,惟務清貞。清則貞潔,貞則身榮。行莫回頭,語莫掀唇,坐莫動膝,立莫搖裙。喜莫大笑,怒莫高聲。內外各處,男女異群,莫窺外壁,莫出外庭。
*基本技能和操作家務:婦女的技能應包括:紉麻缉紵、蠶織之事、縫補漿洗、刺繡作襪等此外還要經營家庭,如灑掃庭涂、及時耕田下種、炊羹造飯、飼養家畜、看妥丈夫的財物。
*事父母、事舅姑和事丈夫
父母檢責,不得慌忙,近前聽取,早夜思量,若有不是,改過從長。父母言語,莫作尋常。尊依教訓,不可強良。
姑坐則立,使令便去,早起開門,莫令驚忤。灑掃庭堂,洗濯巾布,齒藥肥皂,溫涼得所。
夫若發怒,不可生嗔,退身相讓,忍氣低聲。末學潑婦,鬥鬧頻頻。
*女子自身修養與教養子女
男入書堂,請延師傅。習學禮儀,吟詩作賦。尊敬師儒,束脩酒脯。女處閨門,少令出戶。喚來便來,喚去便去。梢有不從,當加叱怒。
(四)《內訓》:明成祖徐皇后著,內容分為德性、修身、慎言、謹行、勤勵、節儉、警戒、積善、遷善、崇聖訓、景賢範、事父母、事君、事舅姑、奉祭祀、母儀、睦親、慈幼、逮下、待外戚二十章。全書廣徵博引,闡述各種德行,文字艱深,學術意味濃厚。主要目的希望婦女能「貞靜幽閒,端莊誠一」,具備孝敬、仁明、慈和、孝順等德性。
(五)《女範捷錄》:明代王相母親劉氏,其守節十六年,人稱「王節婦」所著,全書分為統論、后德、母儀、孝行、貞烈、秉禮、智慧、勤儉和才德十篇,主要闡述各類婦女事跡,以為婦女學習榜樣。
四著名的才女
婦女教育內容以婦德為主,並不重視才智的啟發,且無一定的養成之道,但仍有不少才女。
(一)班昭
(二)蔡文姬:十五歲出嫁,戰亂被匈奴俘擄,嫁給左賢完為妾,生二子,為曹操贖回,嫁給董祀。《後漢書》卷一一四〈列女傳.董祀妻〉蔡文姬是蔡邕之女,其妙於音律,家學淵源:
操因問曰:「聞夫人家先我憤籍,猶能憶識之不(否)?」文姬曰:「昔亡父賜書四千許卷,流離塗炭,罔有存者。今所誦憶裁四百餘篇耳。」
(三)《世說新語》〈賢媛篇〉:謝道韞
(四)一代詞女–李清照
(五)朱淑真:〈自責〉云:
女子弄文誠可罪,那堪詠月更吟風。磨穿鐵硯非無事,繡折金鍼卻有功。悶無消遣只看詩,又見詩中話別離。添得情懷轉蕭索,始知伶俐不如癡。
五、有關女性的才德論
(一)德在才先
中國傳統「才德觀」中本來就有「重德輕才」的傾向,主張德在才先,婦人「四德」中,才的地位是相當次要的。以致對女性讀書識字與否,意見頗為分歧,主張婦女應受教育者,任為婦女教育只是學習為婦之道,操作女紅,讀女教書,學習其節烈行為,進而扮演傳統的性別角色,所以在唐宋時期就出現「才思非婦人之事」的記載,甚至認為女性的「才思」和「淫行」具有必然的關係,於是有「婦人識字,多致淫晦」的話,故呂坤在《閨範》提到文學之婦時言:
文學之婦,史傳所載,班班膾炙人口,然大節有虧,則眾長難掩。無論蔡文姬(琰)、李易安(清照)、朱淑真輩,即回文絕技,詠雪高才,過而知悔,德尚及人,余且不錄焉,他可知矣!
於是對婦女識字讀書的規定日趨嚴格,有主張「授讀女教,《列女傳》,使知婦道」,或謂「婦女只許粗識柴米魚肉數百字,多識字,無益而有損。」要是女性具有才思,又是「才色兼備」的可人兒讓就承受更大的壓力,程曉在〈女典篇〉就說:「若夫麗色妖容,高才美辭,貌足傾城,言自亂國,此乃蘭形棘心,玉曜凡質,在邦必危,在家必亡。」
(二)「德貴於才」與「才多敗德」
藍鼎元言:
無德而徒有才,其才不足稱也。蔡文姬之詩,李易安之文,失節再醮,讀者尤為齒冷,況於垝垣復關,兄弟咥笑者哉。古來奇才國色,接踵相望,一失其身,人所賤惡,雖有仙姿慧舌,妙技絕藝,由君子觀之,不過名妓者流耳。
(三)「女子無才便是德」的誕生
石成金《家訓鈔》認為此語出自明代陳繼儒。
女子通文識字,而能明大義者,固為賢德,然不可多得;其他便喜看曲本小說,挑動邪心,甚至舞文弄法,做出無恥醜事,反不如不識字,守拙安分之為愈也。陳眉公云:「女子無才便是德。」可謂至言。
(四)「才可助德」與「才德相成」
《女範捷錄》反駁:「古者后妃夫人,以逮庶妾匹婦,莫不知詩,豈皆無德者歟?末世妒婦淫女,及乎悍潑媼,大悖於禮,豈盡有才者耶?」李漁言:「吾謂才德二字,原不相妨有才之女,未必人人敗行,貪淫之婦,何嘗歷歷知書?但須為之夫者,既有憐才之心,兼有馭才之術耳。」
五、近代婦女教育改革
(一)甲午戰爭後,康有為和梁啟超仿日本明治維新,主張婦女應受教育,才能培養賢妻良母,進而達到國富兵強目的。
六、思考問題
(一)請從文化意義及社會背景的角度,申論「女子無才便是德」觀念的形成?
七、延伸閱讀
(一)〈中國傳統才德觀及清代前期的女性才德論〉,收於劉詠聰《德才色權》,台北麥田出版,頁165-251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