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章男耕女織
一、 前言
「男耕女織」是中國數千年不變的傳統生產方式,所謂「一夫耕,百人食之;一婦桑,百人衣之。」便是此寫造,但婦女不只從事紡織,她们也插足於農業、商業,手工業。
二、 婦職-蠶桑紡織
(一)《搜神記》蠶的傳說及黃弟妃子嫘祖發明養蠶紡織的傳說,→婦女發明了養蠶和紡織。
1、考古的遺址中婦女墓中隨葬物有紡輪、骨針、石刀和石磨等。在新石器時代已建立男女分工的生產模式。
2、男耕女織的生產模式,因自然地理和氣候的差異,各地呈現不同的風貌。
A「男耕女織」的分工使婦女可維繫全家溫飽和家計的需求,又可繳納稅賦,出市販賣,或受雇於行業作坊。使婦女活動的空間由家庭延伸到宗族和國家。
3、文學作品中反映婦女必需蠶織勞動。
樹頭桑枝芽,家家蠶始浴,相呼出採桑,採桑如採玉。屈曲回高枝,攀條剪柔綠;七日收得蠶百斤,十日 成絲兩束,一絲一線工,織成羅與 ,百人共辛勤,一人衣不足。
《詩經‧瞻卬》:婦無公事,休其蠶織。
《詩經‧七月》:
春日載陽,有鳴倉庚,女執懿匡,遵彼微行,爰求桑柔。七月鳴鵙,八月載績,載玄載黃,我朱孔揚,為公子裳。
王建《簇蠶詩》說明蠶織的情形:
蠶欲老,箔頭作繭絲皓皓。場寬地高風日多,不向中庭曬篙草。
神蠶急作莫悠揚,年來為爾祭神桑。但得青天不下雨,上無蒼蠅下無鼠。新婦簇愿蠶稠,女灑桃漿男打鼓。三日開箔雪團團,先將新蠶送縣官。已聞鄉里催織作,去與誰人衣上著。
4、耕織圖的男女分工顯示天下詳和,婦女優閒的工作,實際上從事蠶織業非常新苦,從植桑養蠶到織成布匹,需經歷浴蠶、下蠶、餵蠶、一眠、二眠、三眠、分箔、採桑、大起、捉績、上簇、炙箔、下簇、擇繭、窖繭、繅絲、蠶娥、祝謝、絡絲、經、緯、織、攀花及剪帛等煩繁瑣過程。宋代畫家王居正《紡車圖》體現農家婦女紡織的辛苦。
5、春日親蠶儀禮:皇后率天下之先,倡導婦女勤於蠶織。
6、元代黃道婆從崖州帶回黎族紡棉工具和技術→松江成為棉紡中心。
三、手工業勞動
﹙一﹚刺繡
1、從經濟角度言,貧困人家女子學習女紅是基於家計,大戶人家可雇用貧窮的小家庭婦女為自己製作。以教育角度看,大家閨秀從事女紅不是為了生存,兒是培養特定的素質,是一種打發時間的閒情逸致。
2、人際關係言:女紅是婦女確定家庭位置和轉換身份的重要因素,她可以精巧的女紅饋贈親友,進而奠定與新家庭的人際關係。且會因女兒、媳婦或是婆婆身份的轉變從事不同類型的女紅創作。
3、女紅是婦儀婦德的載體:
A婦女通過女紅的製作來養成婦德修身養性;另外可女紅的物質結果如衣飾表達了社會的倫理關係。
4、刺繡可表現婦女個人才情和體現個人的宗教信仰,且不會引起社會和道學者的疑慮,如顧繡或沈繡。
※顧繡:明代嘉靖進士顧明世孫媳婦韓希孟,擅長書畫,經於女紅,其丈夫王世僭向董其昌學畫,韓希孟受其影響,以針代筆,摹繡書畫作品,作品栩栩如生,陳子龍譽此「天孫織錦手,出現人間耶?」董其昌將其作品譽為宋代黃父子,驚嘆「非人力也!」
※沈繡:學者俞樾譽清末刺繡家沈壽為「針神」,作品「耶穌像」曾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一等獎。其融合西洋繪畫技巧注重光線、透視、追求色光的變化的特點與中國傳統刺繡的用針、設色技巧,創造「求光」、「肖神」為特點的「仿真繡」。其曾再宮廷和南通女子師範學院授課,清末狀元張謇親自整理其刺繡藝術經驗,寫成《雪宦繡譜》。
三、 農業勞動與勞役
(一) 農業活動
1、「夫耕於前,妻鋤於後」是傳統的景像,實際婦女的工作更為繁重。宋人〈打麥詩〉形容北方的農婦:「大婦腰鐮出,小婦具筐逐,上壟先埓青,下壟已成束,田家為苦乃為樂,敢憚頭枯面焦黑。」 南方的婦女除了農事,春耕時要踏水車,元人謝應芳〈踏車婦〉云:「江村破屋能幾家,家家婦姑聚踏車。蓬飛兩鬢赤雙腳……白汗沾衣足生繭。」宋陸遊《入蜀記》云因運河氾濫,高於近村數尺,「兩岸皆車出積水,婦人、兒童竭作,亦或用牛。」其中有婦人「足踏水車,手猶績麻不置。」
2、北方的婦女即使纏足仍需從事農作或是打水等粗重的工作。
(二) 其他勞動:
1、唐朝澄州婦女以淘金為業:劉禹錫〈浪淘沙〉:「日照澄州江霧開,淘金女伴滿江隗。」
2、清代江蘇南匯女子以擔鹽為生,健壯者能日行百里。
3、清代嘉應州方志載:「村莊男子多逸,婦人則井臼、耕織、樵採、畜牧、灌種、紉縫、炊爨,無所不為。天下婦人之勤者莫此若也。」
(三)商業活動和其他
1、宋代都市繁榮、商業發達,經營商業的婦女漸多,北宋的開封和南宋的臨安,有許多婦女開飯館、酒店和茶肆,如著名的宋嫂的魚羹。
2、三姑六婆:
3、賣藝者:
4、廚娘:
5、女騙子集團:明代末年城市經濟發達有所謂的女性騙徒,如《杜騙新書》。
6、閨塾師:明末清初江南地區和都城附近出現巡遊的閨塾師,他們為上流人家婦女傳授儒家經典、詩歌藝術和繪畫謀生。
※黃媛介(1602-1669):生於家道中落的名族,嫁給文人楊世功為妻,因丈夫無力養家,黃媛介設法透過教書、出售詩、畫和字來維持最低的生活,她的生活顛倒了儒家的三從四德和「女正位於內」的原則,雖然她丈夫甘之如飴,也得到哥哥的支持,但正反面的褒貶皆有之,稱讚她言其是良家子,對家庭的忠誠。「黃氏以名家女,寓情毫素,食貧履約,終身無怨言,庶幾哉稱女士矣!」
※王端淑,生於紹興山陰縣博學之家父親在滿清入侵時,絕食而亡。其嫁給丁聖肇,其「喜游治,讎父書」,不喜讀書,養家重擔自然落在王端淑身上,其夫亦承認在家中妻子是學者和養家人,他是閨中良伴,他寫道:「內子性嗜書史、工筆墨,不屑事女紅。」他也滿足扮演中間人的角色,以提升妻子的聲望和作品。
四、問題
(一)中國民間對從事自由業者婦女往往以「三姑六婆」稱之,請問「三姑六婆」的說法源自何書?那一朝代?其涵義為何?請敘述之?
五、延申閱讀
(一)胡平《遮敝的美麗-中國的女紅文化》第一章〈女紅的公能〉,南京大學。
(二)高彥頤著,李志生譯《閨塾師—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》第三章〈丈夫與女中丈夫:女性角色的錯位與延伸〉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